語言學家預測,2020年全世界一半人口、約30億人能使用英語溝通,英語至少還將引領全球40年,穩坐科學、技術、旅遊、娛樂或媒體界霸主地位。
家長們僅管深知英語的重要性,但光是該如何讓正值學習黃金期的孩子「願意學英文」,就常傷透腦筋。英語教授提出大忌:別用分數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致,讓孩子掌握自己的學習步調。
資深媒體人岑永康夫婦的教養經驗裡,他們用課堂上的笑聲大小,為孩子挑選英語學習環境,秉持不叨念、不責備的原則,用支持當孩子學習的後盾,「像是兒子4歲時,透露想追一個外國女同學,我立刻教他一句May I hold your hand?」
小學生的英語課融入生活 蹦出自在、享學、自信的火花
岑永康妻張珮珊說,台灣的父母往往太焦慮,忙著為孩子打點好一切,常常扼殺了很多學習機會。她舉例,有次全家到日本迪士尼樂園,孩子們想吃排隊美食,筋疲力盡的夫妻倆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排隊買。
沒想到長長的人龍,孩子卻一下子就端著食物回來,ㄧ問之下才知道,孩子們用英語詢問工作人員該如何排隊,但碰巧遇見英語不流利的店員,對方找了好幾位同事來協助解答後,乾脆直接出餐給孩子們,「這就是一次很棒的學習,若我們出馬,孩子就少了一次開口說英語的機會!」
「孩子學英語,就是要開心學,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棒、對自己建立信心。要很生活化,不要貪心想一步登天,才能漸漸增強、而不是打擊他們自信心。」
東吳大學外文學院院長林茂松也認為,學英語最好可以融入生活、以任務為導向,讓孩子在做中學。大人別忙著給答案,試著給目標,學生才能在自由找答案的過程中,主動又聽又讀又說又寫。
讓學英文與快樂畫等號 孩子在興頭上學到的最紮實
越來越多家長比起考試成績,反而更重視孩子的英語實力,先培養孩子對語言的興趣跟喜好,後面想追求更高的程度,就像順水推舟。
─曾任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訪問學者、師大附中英語教師吳詩綺
在台英語教學經驗超過15年,英國文化協會台灣區英語學習總監Andrea Hales表示,兒童早期(約3到8歲)是學習黃金期。尤其孩子在5、6歲開始,注意力發展越來越集中,且特別喜歡與同齡夥伴交流,是透過團體教育學習語言的關鍵期。英協進一步觀察發現,小學生的英語課,安排的學習活動越有趣,孩子學習的參與度也會越高。
Andrea Hales分享,例如透過遊戲,孩子幾乎投入百分百的精力與注意力在「玩樂」上,常常不自覺的內化所學。就連較害羞、沒自信的孩子,也能在遊戲的過程,減少以往學習常有的焦慮和抗拒,更願意開口互動,「無痛」達到學習語言的目標。
吳詩綺補充,近年已有不少新生代家長們意識到,學英語若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只把考試擺在前面,容易揠苗助長。因此不少家長開始主動親子共學,每天花5分鐘、10分鐘,一起看一本有趣的英語讀物,不管孩子吸收多少,但與父母一起探索故事的正向感受,都能為學習加值。
回想學習「中文」的經驗,發現母語的學習不曾「死背」文法,而是透過不斷的使用與練習,慢慢內化與深化。如同專家建議,家長與孩子都可以翻轉英語是一門「學科」的迷思,讓學習成效超越考試與分數,語言才能回歸溝通工具的本質,與世界接軌。
(文章同步刊登於: United Daily News 聯合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