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委託學者研究發現,小學至國一是學英語的關鍵期,有沒有學好,對長大後的英語學習力有明顯影響。此外,小學生的英語課「延續性學習」很重要,不中斷持續累積所學,就能讓語言的學習效果無限加成。

調查走遍全台旁聽小學生的英語課,長達5年的研究,發現台灣的教學現場,語言變成「記憶大賽」,把英文當成學科的結果,導致小學生在不斷地背誦文法單字中,逐漸失去對學習英文的興趣。

不能決定出生在哪裡,但能思考在台灣,孩子要怎麼學好英語。專家建議,家長想趕在孩子學習力固化以前投資教育,首先應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孩子願意持續學下去」。

一周兩堂英文課夠不夠?要說、要寫 小小腦袋一片空白

政治大學英文系兼任教授、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陳超明表示,學習任何語言都需要不斷的複習,但目前小學生一周只有兩堂英文課。

「除非孩子天生記憶力驚人,否則光憑現行英語教育,根本不可能進步。」

──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

英文課為應付考試,教學重心放在文法與單字上。但陳超明說,學生在不斷背誦記憶下,常忘了語言是一種skill(技能),小學生的英語課應要懂得活用,否則即使熟背動詞三態、第三人稱動詞要加s,但真正需要全英語對話、寫作時,還是支支吾吾,腦筋一片空白。 

死背交通規則≠會開車 讓持續力成為學英文的解方

陳超明直言,現行台灣英語教育,常忽略英文是一種「溝通技能」,而只當成一項學科。陳超明表示,學好英語的關鍵在於「持續力」。他建議,小學生的英語課應採取「沉浸式教學」,讓學生有機會經由不斷的練習,並透過數位教材輔助,讓英文隨處可見。

他舉例,像是體育、音樂、美術等師生互動性極高的課程,內容時常涵蓋歐美文化的介紹,老師不妨直接用英語教學,就是很好的沉浸式教學環境與機會,而不是只有在英文課上才說英文。

「英文是溝通技能,不只是一門學科,陳超明建議,培養孩子主動想學的興致,融化英文與生活的界線,讓英文隨處可見。」

──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

主動想學、大量閱聽是關鍵 英語專家在家這樣教孩子

至於孩子到家以後,則可以盡量增加接觸英文的頻率。例如陳超明以自家為例,他以繪本閱讀方式,讓孩子從小開始接觸英文,每當讀完一段故事後,他會請小朋友拿文章裡頭的5個動詞造句,或是用自己的話轉述這段故事。

陳超明舉例,孩子最喜歡的繪本之一是「I Can Read」系列,故事敘述一名小男孩與他的恐龍好友,由於恐龍身形龐大,常鬧趣事,孩子總是讀得津津有味,急著想知道故事發展。而故事中常出現「left(離開)」這個單字,陳超明就會請孩子使用這個動詞練習造句,例如:「My Dad left home this morning.」

「一旦孩子被故事情節吸引,急著想知道接下來的劇情發展,甚至會『主動想要自學』」。

──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

陳超明表示,孩子在消化組織、重新表達的過程中,自然複習剛剛閱讀到的內容,加深腦中印象。除此之外,在閱讀繪本或故事書的過程,既可以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又可以從書中主角學會待人處世。

想要突破制式化學英文方式,陳超明建議,小學生的英語課可以從閱讀開始,讓學生把文章念出來,練習流利度,進而理解文意,知道作者觀點是什麼。

回到家庭裡頭,陳超明不主張家長一定要隨時跟孩子講英文,但可以安排固定時間,如每天晚上家長可在睡前說英文床邊給孩子聽,如果擔心講不好,坊間也有許多有聲書,可以跟孩子一起共學,順便培養親子感情一舉數得。

 

(文章同步刊登於 United Daily News 聯合線上)

延伸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