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閱收看講座(語言為英語)

講者 職稱 主題 講座時間
Professor Barry O’Sullivan 英國文化協會英語語言測評與研發顧問 English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Issues and Solutions 
英語在教育系統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2021/3/23

 

專家建議重點

英國文化協會英語語言測評與研發顧問 Professor Barry O’Sullivan

 

打造台灣的語言政策

  • 台灣政府應該打造一個適合台灣本地的英語語言政策,這個政策必須要包含制定英語教學方面的規定給所有階層的教育機構。此政策需要圍繞著「全面的學習系統」這個主旨。
  • 政策內需要包含改變理論和行動理論。
  • 改變理論( theory of change )中應該考慮會影響教育系統和其利害關係者的教育、社會和文化相關問題。
  • 政策中也需要反映所有在 comprehensive learning system (CLS) 提到的重點(請參閱網頁附圖),然後需要了解這三個核心重點都是共生、互相有關的。
  • 行動理論中需要提供一個非常清楚的計畫來表達雙語政策目標會如何達成、為了讓雙語計畫成功必須要做些什麼,還有如台灣教育系統中有這麼多的利害關係者,如何才能將他們都納入計畫中。
  • 根據 Funnel and Rogers 的定義,「改變理論是關於促動個人、團體或是社區的主要動力,如心理、社會、物理或是經濟方面的進程。改變理論可以來自正式規範及源於調研,或是來自對於這件事情如何成功有著有默契的了解... 行動理論則是解釋計畫或是其他的介入方式如何促動改變理論。」
  • 政策需要堅持遠離目前的重視聽讀兩個技能的教育方式,並移向重視聽說讀寫技能的教學方式。所有關於英語(和其他語言)的規定都需要完全符合這個目標。
  • 制定一個全面性的溝通計畫來向所有的利害關係者溝通改變和行動理論。這個計畫需要再次向他們表明他們的需求和期許都會被考慮在內。
  • 向別的國家的成功案例學習,並保持正面思考。例如,馬德里的混合雙語和非雙語學校系統有數據證實,當用雙語學習的學生畢業時,他們不會比只學習一個語言的學生的表現差,有時候還會表現的更好。
  • 必須要有耐心。因為仔細的擘畫將會花很多時間,並且需要耗費很大的精力。打造出一個雙語的教育系統至少要花上一個世代的努力。

 

打造一個 Comprehensive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System (CLS)

英語教育系統可以分為三大部分:

  • 課綱即為教學內容。這包含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學內容。
  • 教學方式即為如何教授課綱內容。這包括所有針對課綱內容的教學,如選擇教師、訓練、教師證照、持續性專業發展和培養領袖,教師與學習課本,以及進行教學的實體場所。
  • 測評,如經由教授課綱如何測量進步結果。這包括了發展型(形成性評量)和評判型(總結性評量)的測評。

要讓一個英語教育系統能夠產生讓人滿意的結果,這三個部分的發展必須要環環相扣。所以如果要整改教育系統,這三項必須要一起做修整,不能只做單獨改動,不然無法創造讓人滿意的影響力。

 

課綱

  • 檢視2019年課綱,確認它是有認真地針對聽說讀寫這四個技能發展。經過檢視後有可能會對現有的課綱做出改變或是增添內容。
  • 針對台灣的教育系統,將主要的學習里程中標上重要的轉變點(小學到國中、國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學、大學到碩博士);根據這幾個轉折點做出有意義的轉變步驟,讓台灣學生可以順利又有效的在這個系統裡面學習。
  • 將語言架構在地化可以保證它們能夠對課綱產生影響,並且能夠將教學、學習和測評緊密相連,以確保能夠達到最大的成功值。
  • 課綱、教課方法與測評必須與國際認證的英語架構如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CEFR)接軌,最好的狀況是將CEFR在地化,例如像日本所施行的 CEFR-J
  • 如果能做到這樣,將能夠帶給台灣的英語教育相當長遠的影響;能夠將當地的教學、學習和測評三方產生緊密影響。對於國際的廠商包括教師訓練、教學資源和測評等提供和互相交流也能順利的進行。

 

教學方式 

  • 如果沒有一群有教學熱忱和專業能力的老師的話,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想要成功打造雙語政策,短期的主要目標就應該要鎖定台灣的老師們做訓練。
  • 教師不論在正式執教或是執教前,都必須要接受訓練,讓他們擁有教導英文聽說讀寫的能力。當地的師訓專家應該能夠擁有可以提供這項培訓。
  • 從國外找英語老師將有可能會造成過度仰賴外師,這樣也有可能會造成當地教師獲得培訓的資源減少,對於長期培訓當地人才來說也不是一個永續性的選擇。
  • 一開始就要先專注於培養書寫和口說這兩個技能。
  • 需要堅持將以英語為一門學科教授的想法轉化為教授英語為技能的概念。如果是以教授技能的方式,就必須要依靠溝通和互動方式來學習。
  • 將目前英語老師的英語能力為基準。先針對師培老師,然後在慢慢的延伸至目前已經在授課的老師做測驗,了解他們的能力狀況。之後再提供更多培訓機會和獎勵,包括用研習的時間和以達到成果來計算獎勵等方式。
  • 向老師調查他們的需要 - 例如需要特別哪些方面的培訓,可以協助教師達到最顯著的成長。
  • 設計一個適合台灣教師的勝任素質模型,並且依照這個模型來設定老師需要在語言和教學上的培訓以達到的結果。
  • 圍繞著課綱和上課素材來建構相關培訓計畫。

 

教學方式 - 素材

  • 要做一個教育上的改革是需要仰賴教師和學生都能獲得高品質、和課綱相關的教學素材。這些素材也需要反映整個教育系統哲學(如主動溝通的教學方式)。
  • 以兼顧聽說讀寫教學的面向來審視目前的教科書內容,並確認教科書和課綱有著確切的連結。
  • 檢視目前給學生和教師教學素材,來發掘非正式學習包括娛樂、媒體或是科技教育產業的加入機會。
  • 檢視這個新的系統如何解決產生數位落差或是額外補習費用的問題。
  • 發掘並集結一群能夠了解台灣語言教學的在地專家來了解青少年如何及為什麼在網路上學習英語。這可以協助建置自我訓練的app以及線上學習課程,包括發音、可理解性及AI測評的長短節目等。
  • 加強在線上有意義地使用英語的機會。

 

教學方式 - 教室

  • 檢視教室的設計來確保學生和老師可以獲得充分的溝通和互動機會。

 

測評

  • 學校必須要在校內對聽說讀寫四個技能採用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因為如果學校不對這四項技能全面做測評,學生不會學,老師也不會教。

 

形成性評量

  • 形成性評量本來就是用來鼓勵學習的成長度,它不會被評分也不會變成學期結束或是課程結束的分數。它就是用來協助學習的評量方式。可以是在教室內或是在教室外做的評量。
  • 可以將之建構進老師的培訓計畫中,讓形成性評量與課綱目標相互連結。
  • 與教學素材廠商合作打造,將系統性的形成性評量加入課本與其他相關的教科書中。
  • 與EdTech合作推出數位自學素材。

 

總結性評量

  • 雖然大家都想要避免,但是一試定終生的總結性評量考試通常都會影響教室中的教學內容。
  • 只要是台灣還持續重視著最嚴謹的語言學習模式,例如文法、詞彙、閱讀和聽力,想要改變到更注重溝通的教學模式就會極難實現。
  • 需要集結一個專家小組來確立一個中和長程計畫,來研議如何將語言考試專業化。
  • 在學校系統中逐漸轉向包含聽說讀寫的考試內容,最好是能使用AI評分的口說和閱讀技巧系統。
  • 在求職和大學畢業英語需求上,需要與當地或是國際的測評供應商合作,改變或是發掘出適合聽說讀寫四個技能使用的考試工具,逐漸遠離只有針對聽讀的考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