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許多父母開始意識到,與其給孩子「最正確」的選擇,倒不如教孩子懂得「為選擇負責」——讓孩子在做決定的過程中,鍛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父母也需要練習尊重孩子的選擇與決定,但是這樣的練習知易行難,而親子作家許雅寧如何看待這些教養挑戰?
進名校不保證人生勝利,學習與快樂應為一個循環
說起許雅寧,大家一定會先想到她出了好幾本書,是位令人敬佩的三寶媽媽,甚至在美國一邊帶三個孩子一邊念完博士,後來又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當許雅寧身處常春藤名校的教學現場,她卻看到這群學子們的無助和徬徨。一方面,她看到那些被高度期待的孩子,為了不讓父母失望,拼命強迫自己保持在最優秀的狀態而茫然失措;另一方面,她也看到一些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因為養尊處優而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管是哪一種狀態,其實都扭曲了孩子對「學習」應有的態度。許雅寧看著這些名校學生,心裡感到十分懷疑,學習真正的目的難道只是分數嗎?想達成更有深度、更有意義的學習,到底該怎麼做?終於她發現:
讓孩子發自內心的渴求知識,才能算是真正有效的學習。
長居美國卻養出孩子中文好胃口,任何語言都辦得到
有別於刻板印象中的資優生家長,總是追求成績與名校,許雅寧則是一位愛玩、充滿好奇心、學習精力旺盛的可愛媽媽。她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告訴我們:真正的名校,是那間讓孩子會願意去上學的學校。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才能讓學習有意義。
許雅寧的三個兒女,身為美國華裔第五代,有一個完全不會說中文的爸爸,但是他們都能流利地聽、說、讀、寫中文;對文言文、詩詞的掌握程度也非常高。「這個胃口一旦養大了,你真是想要叫他們停止都停不下來。」許雅寧養大孩子們學中文的胃口,其實就是用他們最感興趣的方式——看卡通。從中文的卡通、卡通書籍、小說,再慢慢進入比較有難度的成語、文言文、詩詞,她帶著孩子們一步步地領略中文樂趣,並且自己也參與這樣的閱讀過程。
他們固定開讀書會,用中文討論中文小說,也會一起聽、唱中文歌,或是寫中文日記。「其實這段過程中,是孩子們在教我。孩子學的是新知,我學的是怎麼讓孩子們理解新知。」熱愛學習的許雅寧,回憶起這段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時,講的還是自己怎麼從中找到樂趣。有這樣的身教,也難怪孩子們會對學習樂此不疲。
父母提供環境、工具,培養孩子自主學習
說話前必先思考,而思考始於閱讀 。(Think before you speak. Read before you think.)
許雅寧教孩子們學中文的做法,是鼓勵他們大量閱讀、培養思考能力,內化知識後,再轉化成繼續學習的動力。當我們把場景轉換成學習英語,其實也是一樣的。當興趣、生活需求融入於英語學習中,英語便自然而然成為生活的一部份,這也是「沈浸式」的學習體驗。
為了擺脫傳統填鴨式的教學,讓孩子們在學英文的同時,也能結合興趣、適性發展,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特別為6~17歲的學子,依照不同年齡層設計課程,藉由遊戲、音樂、邏輯訓練、專題製作等方式,啟發孩子自主思考、練習表達自我、培養核心技能與素養。而在這個全球資訊零時差的時代,只要孩子掌握了語言工具,就能更即時地同步多元資訊,也能看得愈廣、想得更深。
青少年英語課程試聽分享:「這裡不是照著教科書去死背,而是讓孩子們分組討論,且每個人都有機會表達意見。當同班同學就像是一個小型的社會,這樣的互動也能運用到生活上。」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並負責,那麼父母還能做什麼?許雅寧自認是一個不願受到限制、不喜歡跟別人走同路的叛逆份子,因此與其說她要求孩子們做到什麼,不如說她總是在要求自己可以如何輔助、陪著孩子走出自己的路。她也認為,父母的責任是提供一個快樂、有動力的學習環境,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培養出熱愛學習的心態,將是孩子一生受用的最佳禮物。
(文章同步刊登於 關鍵評論網)